赵韻闻(1911-1995),浙江东阳人。1933年7月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解放前,先后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从事卫生防疫和卫生行政工作。1950年回东南医学院从医执教,1957-1966年任安徽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组主任。长期从事流行病学研究,为安徽省的血吸虫病研究和防治做出很大贡献。曾任中央血吸虫病研究会委员,安徽省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学会、流行病学会主任委员,安徽省血吸虫病研究会第一副主任委员。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
结缘公卫 投身防疫
民国时期,因自然灾害频发、战乱频仍,加之日军侵华时期人为的传播,中国出现了“无年不疫,无省不疫”的状况。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民国政府从30年代开始在乡村推行大众公共卫生运动,并举办公共卫生人员讲习班,以解人才匮乏之困。1935年7月赵韻闻参加了中央医院内设的公共卫生医师讲习班。当时进入讲习班学习门槛极高,除由地方卫生机关保送外,其他学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方能参加。
公共卫生医师讲习班是由时任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刘瑞恒主导举办的。刘瑞恒是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华人院长,曾担任中华医学会长,是中国外科的奠基者。刘瑞恒倡导医学应该为更广大的民众服务,认为如果资源配置得当,只需较少的投入,就会给民众带来极大的福利。并因此放弃自己的外科本行,转而从事公共卫生建设。在当时条件下,这一想法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在讲习班学习期间,赵韻闻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结束为期半年的学习后,毅然选择进入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寄生虫学系担任技佐,在著名寄生虫学家姚永政手下,从事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等寄生虫病的调查与防治研究。自此之后,他便与公共卫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把毕生精力献给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
防疫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职能之一。1936年1月至1938年5月,赵韻闻先后在浙江衢县防治血吸虫病工作队、浙江卫生实验处防治血吸虫病工作队任医师、主治医师,经常深入农村、疫区开展血吸虫病和鼠疫防治工作。1937年日本悍然进犯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赵韻闻闻讯后义愤填膺。适逢此时定海霍乱流行,不克分身,10月份完成霍乱防治任务,此时战事未了,他便急急赶回杭州,加入救护队,奔赴战地救护伤员。
在民国时期,霍乱、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高发频发,危害最为严重,成为当时防疫工作的重点,其中福建是全国重灾区之一。1938年7月赵韻闻调入福建。在闽8年间,他为福建的公共卫生建设做出很大贡献。先后在福州、南平、永安等地任卫生署医防总队18大队队长、福建省卫生处防疫医院院长、福建卫生事务所所长和福建卫生处专员等职,并先后兼任南平卫生院院长、福州临时隔离医院院长和福建省第三防疫所所长,开展霍乱、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防治,主持卫生行政工作,管理福建全省防疫事务。在致力于防病治病、造福民众的同时,积极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期间担任过福建公共卫生医师、卫生行政人员训练班教员,讲授公共卫生学、妇幼卫生学和寄生虫学。
民国防疫史是一段死亡枕藉的历史。由于政治统合、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的低下,现代防疫制度的不成熟等因素,使得每次大的疫情都死亡过万。即便如此,当时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医学大家和国内享有盛誉的卫生专家,先后都曾担任国民政府卫生行政领导和技术主管,他们以服务底层民众为己任,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担负起建立大众化公共卫生体系的责任,在卫生防疫、改善人民的健康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走遍江淮 致力疫防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工作,提出“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三大方针。以当时安徽医学院蒋本沂、赵韻闻为首的一批公共卫生学者,积极响应号召,响亮地提出以农村卫生为方向的口号,面向安徽农村开展防病治病和学术研究工作,为安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洪水,皖北地区灾情严重。经上级批准,学校成立“灾区防治委员会”,赵韻闻受指派,负责带领教授、医师、公共卫生护士、工人及学生等115人,组成三个防治大队,分赴怀远城郊、凤台、来安等地抢救疫情,救治患病灾民61000余人,被皖北人民称颂为“共产党和政府派来的好医生”。
1952年,安徽省成立防疫委员会,赵韻闻担任省防疫委员会办公室下设的小组组长,作为技术领导参与指导开展全省卫生防疫工作。翌年,省防疫委员会改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他继续担任组长。1952年,美国发动细菌战,从朝鲜战场前线波及中国内地。5月12日夜,台湾国民党飞机在六安、宣城、合肥等安徽省8个县市投下带菌昆虫。赵韻闻受命奔赴全省各地指导组织开展灭菌工作。1954年,六安地区闹水灾,治淮工程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发生肠道传染病流行,建设受阻。接到指令,会同流行病学教研组朱敖荣等人火速赶到现场,调查原因,制定防疫方案,及时消灭疫情,确保工程当年顺利完工。同年阜阳地区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前往当地指导防控。1955年间太和县流脑流行,带领卫校和护校学生,在疫区成立临时隔离医院进行救治。同年全椒县发生疫情受派调查取证,确认是恶性疟疾流行,建议成立抗疟站,疫情因此得到及时控制。
在致力于时疫防控的同时,赵韻闻积极开展地方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1955年至1956年,配合生化教研组万昕在霍山舞旗河一带开展地方病甲状腺肿调查,以加碘盐降低发病率。1958年,在肥西县馆铎乡设立钩虫病防治试点,带着60名三年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我省首篇关于钩虫病流行病学的完整报告,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赵韻闻在卫生防疫上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绩,要数血吸虫病防治和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安徽是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市、自治区)中流行程度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流行区有39个县、市,有病人80余万。早在1952年12月,他就与寄生虫学组陈超常带领1954届学生百余人,在歙县、绩溪突击治疗血吸虫病,被当地百姓称之为“毛主席派来的救命医疗队”。当时山区天气恶劣,从宁国到歙县一段路程,车辆不通,他们背着行李,一路步行至歙县。在歙县农村进行救治血吸虫病人的同时,积极开展粪检普查血吸虫病和设点治疗血吸虫病的研究,并取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结论:一是普查得到的患病率远远大于当地抽样调查得到的患病率,要查清病人就必须开展普查,普查是使目前尚无明显症状的病人尽快得到治疗的前提;二是只要严格排除酒石酸锑钾禁忌症,治疗中加强对病人的看护并及时处理毒副反应,在农村设点扩大治疗是可行的。过去的30多年中,酒石酸锑钾是治疗血吸虫病的唯一选择。他们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当时治疗血吸虫病必须在有条件医院进行的禁区,为全省开展大规模普查普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1952年至1957年,赵韻闻带领学校卫生学教研组教研人员,深入全省各流行区农村和城镇,进行粪便污染的考察和粪便管理的研究。先后在各地试用野生植物沤肥、粪便定期储存、高温堆肥和茶籽饼、石灰氮灭卵等现场研究。1959年与中科院寄生虫研究所合作在全椒县成立粪便无害化试点,开展粪便无害化研究,为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实行人畜粪便管理、解决农业用肥与疾病控制的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在全省推广,产生全国影响。1960年11月份《人民日报》发表粪便无害化社论,并对相关研究成员做了介绍。
1956年春,根据赵韻闻等人的建议,安徽省在巢县泮汤乡成立全省第一个综合性血防试点小组,由他负责研究血吸虫病的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在接下来的10年间,赵韻闻除学校教学工作之外,几乎常驻在泮汤,与试点组工作人员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实地参加各项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我省血吸虫病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63年赵韻闻与安徽省地方病防治所合作,在巢县泮汤乡进行“结合农田施肥杀灭钉螺”的研究。1964年至1966年,在贵池成立血防消灭试点,他带领1965、1966届学生在贵池解放公社查螺灭螺、查病治病,开展氨水灭螺研究工作。
文革期间,血吸虫病工作防治工作处于自流、停顿状态。文革结束后,于1978年,赵韻闻重新回到钟爱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岗位,着手开展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跑遍了大江南北大多数的江洲湖滩,发现湖沼地区血防问题严重,并提出消灭对策,引起重视。1979年至1984年被聘为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会议技术指导。
发展学科 甘为人梯
内迁怀远后,学校成立了公共卫生学科,由蒋本沂负责,赵韻闻受聘为学科副教授,负责教学工作。当时学科只有3名教师,蒋本沂、江晦鸣还担任了学校行政工作,实际工作落在赵韻闻一个人身上,负责安排科研,统筹教学,联系实习,规划学科发展。除了承担教学工作外,他还要经常到全省各地开展科学研究、防病治病。为了新中国的安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此时的赵韻闻满怀热情,格外忙碌。
为了充实师资,从1953年开始,一批外校和本校的毕业生陆续分配来校或留校,公共卫生学科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成立公共卫生学、保健组织学、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学校卫生等教研组。1953年至1957年,赵韻闻曾任公共卫生学教研组主任。1957年成立流行病学教研组,这是国内最早设立该学科的教研组之一,他是首任主任。
赵韻闻讲课极为生动,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好。讲授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时,纲举目张,渊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际经验融通相汇,案例鲜活,语言生动,明了易懂。1950年刚到东南医学院,赵韻闻主讲传染病管理、生命统计、学校卫生和妇幼卫生,1951兼寄生虫学副教授,1953年开设流行病学课程,随后的近30年的教学生涯,他主要讲授流行病学。作为公共卫生学科最早的负责人之一,赵韻闻主抓教学,在青年师资的培养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重视现场教学,带领青年教师到防治现场蹲点,开展科学研究、疾病防治,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977年以后,他渐渐退出教坛。但他依然不忘提携后学,坚持为部分青年助教作流行病学示范授课指导;依然关心学科发展和流行病学教研室的工作,每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总会把重要精神及时传达给教研组;依然关心全省的血防工作,为之奔波,参加鉴定会议,抱病现场指导。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为之挚爱的公共卫生事业。(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