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

在线教与学

先进典型

【百年战“疫”安医人】陈其焘:六十余载战“疫”路

发布人:安徽医科大学在线教与学发布时间:2020-05-19浏览次数:16

陈其焘,1928年生。1955年毕业后在安徽医科大学任教,指导并参与我省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对我省消除血吸虫病做出重大贡献,长期从事流行病学教学、科研、卫生防病工作,为我省培养了众多公共卫生人才。先后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流行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安徽医科大学支社主任委员等职。多年来,除担任校内外流行病学教学任务外,先后做过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蛲虫病、阿米巴痢疾以及病毒性肝炎、霍乱、艾滋病等方面基本理论和防治方法的研究。

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创作了著名的诗篇《送瘟神》。在新中国建立后就有着一大批长期与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瘟神”血吸虫作斗争的人,而我校流行病学教研室教授陈其焘就是其中一员。

2016年,已值89岁的陈其焘教授自安庆——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一线进行考察,重返阔别半个世纪的贵池县解放公社,亲自考察了当年与血吸虫斗争的战斗地点。曾经,他在那里与血吸虫病展开激烈搏斗,而今,那条条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幢幢五颜六色的小楼告诉他:他和战友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纵使公社面貌改变,“沧海变桑田”,对陈教授来说,血防工作的场景却历历在目,仿佛在昨天。陈老还将60年来与血吸虫战斗的经验总结、调查报告写成一份厚厚材料交给学校,向母校90华诞献礼。

百姓饱受血吸虫病的煎熬,安徽医学院的师生员工们挺身而出。1950年安徽省开始组建防治血吸虫病的专业机构时,安徽医学院的师生就积极参加,此后不懈奋斗,为我省血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陈其焘当时刚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来我校任教,1955年,他在广播里听到我省动员专家进行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深受鼓舞,从此长期战斗在防治血吸虫病的第一线。

疫情严重,措施良多

当时医疗条件极差,百姓患上血吸虫病后身体大受摧残,拉痢、消瘦、生长迟缓,病情严重时甚至丧失生命。当涂县疫情十分严重,有一户6口之家5人感染急性血吸虫病,只有年迈卧床的一位老人幸免。“无人村”、“寡妇村”、“罗汉村”、“棺材田”遍布我省,从天而降的灾祸给大地笼罩了灰暗的阴霾,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时期,陈教授和同伴与血吸虫病展开了一次次较量。没有研究所,经省委决定,他们在巢县半汤温泉疗养院建起了血防试点组。作为血防组唯一的大学生,陈教授挑起了所有技术性工作的重担,打响了他与血吸虫病的第一仗。书本与课堂的知识不能应对实际局面,他“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摸索方法,积累知识。

池州市贵池区有一个血吸虫病感染率高达80~90%的翠微村,浩瀚的东南湖算得上是罪魁祸首,广阔的水域为钉螺提供了生存的家园,也成了钉螺传播血吸虫病的帮凶。工作者们提出“扩建城市,改造环境”的方案,他们把东南湖的水排出,“排水变旱”,使湖内有螺地带变成城市的一部分,铺上碎石块,铺出行车走人的湖心路;浇上混凝土,搭上钢筋架,在钉螺的头上盖出房屋。原来的钉螺窝密度高,感染率也很高,现在却成了孤寂的小池塘,直径不足百米,无人问津。这一招“釜底抽薪”不仅消灭了钉螺窝,而且扩建了城市,一举两得。血吸虫病魔像是被斩断了四肢,再也不能祸害人类。有的滩地被开垦种植农作物,且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极少使用人工,大大减少感染血吸虫病的危险性。

有一些水位下降或不再有江水倒灌的地区则是“养鱼灭螺”,比如铜陵县白荡湖湖区。那里有近万亩的水面积,极易感染血吸虫病。为了消灭钉螺,工作者们将有螺湖滩挖掘改造,将周边挖深,建成大小不同的鱼池或渔场,大规模地养殖各种水产作物,从而抑制钉螺繁殖。“昔日钉螺窝变成了年产200多万斤鲜鱼的水产基地,真正达到了增产增收又灭螺的双重效果。”陈其焘教授说道。看着村民们的鱼网里跳跃着大大小小的鱼儿,看着他们满载而归脸上喜悦的笑容,替人消灾的同时“授之以渔”,让他们走出病痛的阴影后还能衣食无忧、笑对生活,陈教授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陈老等血防组成员们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血防工作人员。1965至1966年,安徽医学院的老师们在贵池县示范校内举办“半农半医学校”,日夜辛劳,传授知识,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寒来暑往,60名农家学子成长为优秀的医学生,为当地血防事业注入了一股鲜活的血液。

巩固战果,防患未然

尽管灭螺取得良好成效,但工作者们不敢掉以轻心。陈其焘教授及其他安徽医学院师生驻扎在各地,向群众宣传血防知识。为了查出感染血吸虫病的居民,预防他人感染,陈教授等人先给他们做了皮试,筛选出一批感染血吸虫病的“嫌疑人”,然后再进行粪便检查。这是一项困难重重的工作。当地的居民大都存着封建思想,工作人员千辛万苦地趁他们早上还没下地干活时去收集粪便,却遭到了奚落和拒绝。工作组女同志们被居民嘲笑“丢人”,哭着要离开,陈教授等就给她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才使研究工作继续下去。“不同于临床工作,预防医学难就难在这儿,是我们去求着患者做检查,他们还不配合。”陈教授苦笑着说。他们在疫区大量印发“防治血吸虫病的方法”的知识小手册,每逢农闲时候,他们就把老百姓聚集到一起,普及血吸虫病的有关知识,以通俗的讲解和生动真实的案例告诉大家如何预防血吸虫病的感染。他们还在小学生早操结束后的时间里,宣讲防治血吸虫病的知识。多才多艺的学生还绘画黑板报,播报村民广播,号召大家不要在不流动的水塘里洗衣服,更不要放养牲畜,鼓励圈养水牛、羊等。血防站统一发放印有血防标志的扇子、雨伞、围裙、草帽、塑料面盆、毛巾等,这些常用的宣传物品让使用者接触的同时即接受到血防的宣教,提高血防的自觉性,把宣传工作深入到群众生活中。有的地方,如当涂县,还开展了“小学生血防知识竞赛”,生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厚的奖励激励青少年对血防工作加深认知,并积极参与血防工作。

战功卓越,感触颇深

防治措施深入贯彻落实,有效地抑制了血吸虫病感染。“不仅病例数大为减少,急性感染很少或不再发生,而且有螺面积亦大为下降,如宣城市宣州区2009年有螺面积为473.6958万平方,较历史累计有螺面积下降了84.93%,其境内南漪湖有螺面积从原有1400多万平方下降为72.897万平方,下降率达94.8%等。”陈教授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累累战果。说到动情处,感慨万千,作诗:“昨日中青年,眨眼逾古稀。当年相邻处,今朝互不识。弹指半世纪,人物均已非。故地高楼建,故人多鹤归。凝视斯场景,且喜心且悲。曲径变大道,小村成镇池。探询瘟君事,笑对已归天。‘美丽农村’现,党群齐欢欣。”

面对胜利,陈老鼓励血防战友不能居功自傲,并理性分析,提出血防工作仍存在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啊!”陈老说:“我们要彻底铲除钉螺,消灭血吸虫病才行。”

陈老把自己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工作,他在血防事业中奋斗了整整60年,这场持久的战役消耗了他的青春,但他到现在还牵挂着。当年他一边搞研究,一边教学,在家的时间少得可怜,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三个孩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家里的一切都让位给了工作。而如今,虽己耄耋的陈老怀着对工作的热爱,仍然在做着血吸虫病的考察,为血防事业奉献余热。

长江两岸送“瘟神”,安徽医学院遣“保护神”,当血吸虫病的魔爪伸向安徽,为了人民的健康,陈其焘教授义无反顾地加入血防的战斗队伍,原来的螺区或被改造为耕地,或变为鱼塘,或建成休闲区,当年受灾的居民或外出创业创收,或在家乡发展养殖业,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日子。一次又一次的战斗换来百姓安稳的生活,我们被陈其焘教授的顽强精神震撼,被他的奉献精神打动,让我们向这位灭螺勇士、血防功臣致敬!(新闻中心)